朱元璋和李自成都是农民起义出身,也是出生于底层,但两个人的结局却大不同,朱元璋开创了三百年基业的大明,李自成只当了42天的大顺皇帝就匆匆撤退,最终被老农所杀,令人唏嘘。
(相关资料图)
同样都是农民起义,朱元璋和李自成的困境也差不多,虽然明末的局势依旧是朝廷大军压着围剿农民军,这一点元末不行,但元末也有自己的特点,就是各路反元势力成熟的很早,在朱元璋建立地盘后,各路人马也纷纷建立地盘。
李自成的结局令人唏嘘
说实话,朱元璋在应天的位置是非常不利的,西边有陈友谅,东边有张士诚,处于两人的夹击中,少有差池,连跑的地方都没有,可以说朱元璋面临的困局比李自成还大一点,但就是这么个局面,朱元璋硬是挺了过来,至于原因,自然是他几乎作对了所有的选择,当然也有失误,但却及时的改正。
朱元璋被夹在中间
朱元璋几次重要的选择1、至正十六年(1356年)以前,朱元璋拿下了重要的滁州和和州,其中和州是朱元璋拿下应天的关键点,一旦朱元璋没能拿下这里,那么身处江南的张士诚就会拓展势力到苏州和应天区域,这样就会极大的限制朱元璋之后的发展空间;
2、至正十六年(1356年)拿下应天后,朱元璋将应天附近几个重要的据点都迅速的拿下,并且积极向皖南、浙西等地发展,为应天附近建立一个非常牢固的外围防线。
3、元至正二十年(1360年),陈友谅大军进攻应天,朱元璋并没有放弃这里,而是在龙湾大战,击破陈友谅大军,次年又进入江西,占领了陈友谅的国都九江,也让最后的决战点放在了江西。
4、至正二十四年(1364年),张士诚渡江准备进攻刘福通,朱元璋面临两难的选择,即救不救刘福通,最终选择出兵,击破张士诚,并且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,而在大战之前,朱元璋就占据鄱阳湖各个关键点,最终取得胜利。
5、至正二十五年(1365年),因为是张士诚的地盘横跨长江两岸,朱元璋决定先北后南,解决北边后包围苏州,在至正二十七年(1367年)成功拿下了苏州。
6、至正二十七年(1367年),元朝看到朱元璋势力强大,准备联合其他势力对朱元璋形成一个包围网,也算朱元璋生死攸关的时机,朱元璋以主力亲军北伐,新归附的卫所南征,两路大军同时进军,随后两年几乎消灭各个势力,随后朱元璋于洪武元年(1368年)建立明朝。
立国大明,建元洪武
朱元璋不是没犯错,只是犯错后及时改正当然朱元璋不是没有失误,这些事情李自成也遇到过,比如对敌人的实力估计过低,尤其是至正二十五年(1365年)胡深攻福建被擒,虽然是朱亮祖的急攻心切,但也有对陈友定的实力估计过低的原因,以至于日后征闽不得不三路出师。
朱元璋势力
其次就是至正二十二年(1362年)苗军杨完者旧部的叛变,作为起义军,肯定会吸纳不少投奔的降将,杨完者原本是元军,也是朱元璋争夺浙西的主要对手,随着杨完者被张士诚所杀,其部将蒋英等率部投降朱元璋,这些人都被朱元璋安排在浙西、金华、处州一带,没有更进一步分化。
这给朱元璋带来一个再次叛变的苗头,果然不久,降军杀了胡大海和耿再成等人反叛,但最终被平定,没有引起恶劣的后果,而朱元璋也因为这件事,没有在内部息事宁人,反而利用这件事以常遇春、廖永忠为饵,诱杀原郭子兴部大将邵荣,赵继祖,实现了军权的完全统一。
李自成呢?当初在商洛山的几百兵马逐渐发展到坐拥十万兵马,但这些人都是来自各路人马的投奔,还有明军的降将,人员鱼龙混杂,而且农民军内部也是山头众多,李自成只是被推举出来的头头,和他们并没有固定的隶属关系,李自成的嫡系很少。
李自成势力
李自成为了匆忙进攻京城,忽略部队整合,没有稳定的军权,留下分崩离析的隐患,而进军路上招降的明军都在几乎都在原地驻守,相当于没有变动,这些人打顺风仗可以,一旦出现逆风局就立马投降。
对于降军,朱元璋也犯了一次错误,也算是没能分割一下军权,朱元璋进入江西后,胡廷瑞献出洪都投降,朱元璋急于追击陈友谅而未能整编胡部,酿成康泰等叛乱,朱元璋不得不安排徐达平叛,这件事后,朱元璋撤下原来洪都守将邓愈,换上侄子朱文正。
朱元璋的决定性选择:救不救刘福通至正二十四年(1364年),南方几个势力处于混战之中,此前朱元璋西征将陈友谅赶到了湖北武昌,陈友谅被迫消停一段时间,而张士诚和朱元璋则在苏南地区进行对峙战,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。
不久张士诚安排主力吕珍进攻占据安徽的刘福通,目的就是开辟新的战场,从北面清除朱元璋屏障,然后沿着朱元璋之前的和州-太平-应天的路线进攻朱元璋,毕竟双方对峙八年之久,张士诚明显想要破局。
朱元璋和张士诚打了八年未分胜负
此时的朱元璋面对一个棘手的选择,这就是要不要救刘福通的问题,如果救,可以保证自己的北面不会落入张士诚的手上,应天附近还有屏障,但和张士诚大战,就给陈友谅直扑应天的机会。
但是不救,刘福通一旦战败,自己就会被陈友谅和张士诚在东、西、北三面包围。或者可以围魏救赵,攻击张士诚江南据点,吸引张士诚回来救援,但此前已经进攻多次,耗时耗力可能还拿不下,最终朱元璋决定直接救援刘福通。
而从结果来看,朱元璋救刘福通这一步走对了,虽然救援未竟全功,但挫败了张士诚部,使其在鄱阳湖决战时,难有作为,另外也在一段时间内阻止江北再次出现一个强大的势力崛起,给朱元璋解决南方提供了时间。
而李自成最关键的一次选择就是山海关大战,山海关大战前,李自成和多尔衮都在拉拢吴三桂,吴三桂本身就反复无常,想要在双方之间获取更多的利益。
李自成还眼巴巴的等着吴三桂来投降,结果左等右等还是不来,直接带领六万大军奔赴山海关,此时吴三桂也彻底倒向多尔衮,愿意献山海关投降。
这一撤退,就葬送了自己江山
兵贵神速,本来只要四五天的时间就能赶到山海关的李自成足足花了九天时间,也没考虑到多尔衮介入的可能性,直接和李自成打,一片石决战打得吴三桂溃不成军,而一旁看热闹的多尔衮逸以待劳,直接从侧翼进攻,李自成最终战败,被迫撤退,这一撤退,就葬送了自己江山。
历史并非没有给李自成一个统一全国的机会,但李自成的几次选择都是选的错的,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误,还有政治上以及用人上的失误。
对比朱元璋,从一个孤苦的青年游方僧开始,一路从亲兵、到十夫长、到镇抚、到总制、到右副元帅、到枢密院佥事、到行中书省丞相、到吴国公、到吴王、到明太祖,靠的不仅仅是运气,而是独道的眼光和出众的谋略,这才在元末群雄中脱颖而出。
朱元璋真的能力很牛
Copyright 2015-2022 海峡创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0 联系邮箱:396 029 142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