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内燃机车重联到战略导弹——模块化设计对长寿命资产的加持

发布时间:2023-08-14 11:50:16 来源: 哔哩哔哩

看到本篇的标题,很多人会以为我决定写一篇探讨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的文章,但其实本人要讨论的,是从内燃机车和战略导弹入手,去谈谈现实中长寿命资产在较长的使用期内的灵活性和成本问题。

大马力单节/固定重联内燃机车 VS 适中功率,可灵活重联的内燃机车


【资料图】

之前讲过,很多人有所谓的巨物崇拜,因此很多人自然对巨型的铁路机车——尤其是蒸汽机车非常崇拜。到了内燃机和电气化时代,铁路机车的最大功率又上一层楼,如目前中国单轴功率最大的HXD2D机车,单轴可达1600KW,全车六个动力车轴可合计输出高达9600KW的强大功率;而多机固定重联机车则更加惊人,如中国神华(现在并入国能集团)的“神24”电力机车,由6个4轴电力机车重联编组,24个动力车轴最大功率可达28800KW!

但是现实中,很多有能力生产大马力机车的国家和地区,在自己的重载干线铁路网上运用的,却未必一定是这种“巨无霸”机车。如世界内燃机车最强的美国,虽然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发出最大功率达到6000马力的内燃机车,但是美国铁路干线上,却更加流行采用更多台4000马力左右的内燃机车多机重联来进行运输。

无独有偶,在大洋彼岸的前苏联,由于横跨亚欧大陆长达10000公里的铁路线的需求,他们也大量生产大功率的机车,而且也大量发展多机重联技术,如2TE,3TE甚至4TE开头的机车,都是指出厂状态就是固定重联的机车。但是,苏联在出口市场上却是另一个样子,这些大马力的固定重联机车销售并不多,反而是一款功率仅有1500KW的干线内燃机车——M62出口量最大,从东欧华约,到鸭绿江畔的朝鲜,再到加勒比海的古巴,皆有这种车型。甚至标题让人误解的RT-23洲际导弹列车所用的动力机车,也正是M62内燃机车。

为什么美国,苏联这两个世界铁路大国有着长干线重载运输的需求,但为什么生产和出口的内燃机车中,重型机车的数量远不如中型、小型机车的数量呢?同时,为何双方都很偏爱多机重联技术,而非单个大马力机车呢?刨除过去历史无法制造大马力机车的问题,其实放到最后就是一件事:

经济效益。

相比单个大马力机车(5000-6000KW),中型机车(2000-4000KW)有诸多的运用优势:

1、中等功率的发动机和配套设备的可靠性更高,整备压力更低,同时中等功率发动机启动容易,热效率和环保水平都较高;

2、在长距离行车,中途难以停靠补给的情况下,多机重联机车更有动力冗余处理单机机破的风险,损坏一台机车的动力并不一定导致全车被迫停车;

3、中等功率机车的长度尺寸相比单个大马力机车更小,更有利于通过小半径转弯,而且结构应力更小,不易产生金属疲劳。

4、灵活性很高,可以模块化编组。大马力机车只适合在干线牵引重载列车,而不适合支线铁路、地方铁路、工矿铁路、编组场运转载重量较轻的列车,对于那些铁路网较短,对于机车需求不大的国家,一般不考虑采购大马力机车,因此中小型机车的国际市场更为广泛。同时,在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,由于货运量骤减,很多冷战时期建造的2TE,3TE系列固定重联机车,也被改做单节机车运转,但是单个大马力机车,却不能“一分为二”,应对这样的情况。

5、除美国之外,大部分国家的货运干线的电气化率不断提高。由于电力机车相比内燃机机车有着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运用成本,因而在铁路电气化后,原本担当主力运输的内燃机车就会“退居二线”,仅作为短距离小运转、应急备用车使用,或者转给其他没有电气化的支线铁路。而支线铁路的运用率和运输数量远远不如干线铁路,让大马力机车跑原本调机机车就能应付的工作,显然是大材小用。(注:本人曾经在东北老家电厂专用线上看到过6000马力的HXN5仅仅拉着10节车皮通过,而这条线路以往都是DF5调机牵引的;同时我们这边的一些老南满铁路的干线也有HXN5大材小用的事情)

所以,考虑到一台内燃机车长达20-30年的全寿命使用周期,且使用国、使用企业内的运输量的波动性,单个大马力机车必然难以适应各种各样的工况,尤其是经济周期导致的铁路货运量的不断波动,因此灵活性更高,可以模块化编组的中型机车,显然是更有整体效益的。

单独设计战略导弹 VS 模块化设计战略导弹

其实除了火车可以“重联”,弹道导弹其实也可以“重联”,这就是“多级火箭”的原理,因此,在设计弹道导弹时,也有一种常见的设计路线:在原有的导弹芯一级之上,通过加装不同的上面级,实现不同的射程和战略目的。

来看两个经典案例:

液体燃料导弹:DF-3和DF-4导弹

1965年,在中国成功试飞东风2短程弹道导弹和原子弹试验后,中国把正式的战略导弹任务提上了日程。由于单机的东风2导弹射程太短,而多级火箭当时中国还没有研制经验,因此中国将弹道导弹分为三个阶段,即先研发2000-3000公里的中程弹道导弹,配备YF-2发动机(4个YF-1发动机并列而成),解决威慑苏联远东,日本美军基地的战略任务;接下来以中程导弹的一级火箭为基础,加装二级火箭,二级火箭采用YF-1发动机改为的YF-3高空发动机,使得总射程提升到4500-5000公里,解决威慑莫斯科和关岛基地的战略任务;最后一个阶段是以远程导弹为基础,将其放大尺寸并安装更大的发动机,解决射程8000公里,走北极弹道可威慑美国华盛顿-西雅图一线的战略任务。

经过钱学森为首的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,1966年,采用4台发动机作为一级火箭的中程导弹东风-3首飞成功;1969年,采用2级构型的东风-4远程导弹首飞成功;在1970年,以东风-4远程导弹为基础,加装第三固体级构成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;而1975年,经过一年多对失败的首飞箭归零处理后,长征2号遥2火箭终于完成首飞,并在1980年作为东风5号弹道导弹完成了南太平洋8000公里全射程检验。

虽然早早地发射成功,但是质量问题和动乱的环境使得东风-3,东风-4号在1980年代才进行批量生产,在1990年停产前,东风-3号累计产量超过了数百发,而东风-4号则生产了40发左右。在服役期间,两款导弹都从过去的单一的300万吨核弹头,陆陆续续改为后期轻量化的多弹头设计,使得它能够飞的更远,打击的目标更多。由于质量可靠,而且零部件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统一,且液体导弹和平年代无需加注燃料,使得它们一直平安服役了30年以上,甚至在2022年的一次公开报道中,仍然出现了已经40岁的东风-4号远程导弹。事实上,由于执行核威慑的弹道导弹几乎不会用于实战,也不一定需要如同战术导弹那样频繁修改构型和提升突防能力,所以一旦可靠服役,就可以一直服役到所有的配套设备和民用火箭退役为止,这也是和运载火箭共通子系统的东风-4号,东风-5号如此长寿的原因。

再说说固体燃料弹道导弹。这次我们把视野转向我们北方的邻居。

苏联在1970年代转向制造固体多级中远程导弹后,在1973年推出了首款固体燃料固定发射的RT-2弹道导弹,后来在1976年推出了影响深远的RT-21(SS-16)弹道导弹。它采用两级固体燃料,搭配1枚200-300万吨级核弹头,射程约5000公里,用来直接替换不太成功的RT-2弹道导弹。后来,随着美苏签署1977年限制进攻武器条约,双方开始为持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规定上限,因此双方均认为,在有限的核导弹保有量下,应尽可能制造机动弹道导弹以提升存活能力,所以苏联以RT-21为基础,推出了大名鼎鼎的RT-21M(RSD-10)弹道导弹。

RT-21M导弹是苏联第一种具备机动发射能力的中程弹道导弹,由于改用了轻型弹头,使得它可以一次性投放3枚弹头,威慑性远大于过去单弹头的RT-21导弹;而且,由于它具备快速机动发射能力,使得400多枚RT-21M就可以对1200多个欧美重要目标造成致命性威胁。但是,美国由于国土距离远离苏联,因此美国只能在本土以更加昂贵的民兵系列洲际导弹予以应对,或者在欧洲部署射程短得多的潘兴-2弹道导弹和BGM-109A核战斗部战斧导弹予以回应,但哪个都不能满足美国“对等还击”的胃口。所以,美国在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,以“胡萝卜加大棒”的手段,威逼利诱苏联签订了《中导条约》,迫使苏联将400公里的OTR-23 奥卡河到RT-21M 军刀全部的中程导弹予以销毁(以爆炸拆解、气割切成碎片或者实弹发射销毁),而美国仅需要付出核战斗部战斧导弹(拆除核弹头,改为潜射常规战斗部UGM-109导弹)和潘兴-2弹道导弹的代价,取得了巨大的战略胜利。

不过,在RT-21M惨遭销毁的同时,苏联已经在计划发展新一代基于RT-21M的洲际导弹,用于替换更加陈旧的液体燃料弹道导弹,这就是比RT-21M名气还大的RT-2PM(RS-12M)白杨弹道导弹。白杨导弹继承了RT-21M的一级二级火箭,但加装了第三级,并把三个弹头改为单个机动弹头(也可以算第四级),使得射程猛增到10500千米,由于它射程超过了5000公里,被列入洲际导弹,所以不受到中程弹道导弹条约影响而未被销毁。从1987年开始,白杨导弹就成为了苏联/俄罗斯最重要的车载战略核导弹,直到2017年,残存的白杨导弹才因为寿命到期而陆续退役。

在苏联解体后,由于大量的发射井存留在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被迫报废,加上苏联时期大量的核导弹已经到寿不得不退役,加上RT-2PM白杨仅有单弹头能力,不能对等威慑美国,所以俄罗斯选择从RT-2PM导弹出发,将其一、二、三子级火箭直径从、、增加到、、 m,从而增加了推进剂的装药空间。其中三子级发动机直径增大15%以上,推进剂装药空间增加30%,同时换装高能推进剂,总重量也提升到吨,这样就使得导弹在射程不变情况下,携带的弹头恢复到RT-21M的3弹头,满足了导弹总数减少但投射弹头量不变的战略要求。这种新型导弹名为RT-2UTTH/RT-2PM2,代号改为白杨M导弹,由于重量增加,载车改为16*16的MAZ-79221卡车,这也是它外观上最大的改变。当然,RT-2PM2本身也能直接装入发射井发射。

到2005年后,随着俄罗斯RT-21M 白杨(1985年前生产)、UR-100N(SS-19匕首)和R-36M(SS-18撒旦)陆续抵达最高服役年限,加上最早的一批RT-2PM白杨M将在2017年抵达20年服役年限,俄罗斯不得不再次提升导弹的弹头投掷量,这种新型导弹名为RS-24 亚尔斯导弹。相比白杨M导弹,亚尔斯再一次提升了导弹弹头数量,理论弹头数量在4-6发,因此总重量提升到了49吨,比起白杨M提升了吨。但由于外观尺寸变化较小,因此载车仍然维持目前的16*16底盘,同时也可兼容UR-100N的发射井进行井下热发射。

纵观中国东风3,4,5家族和俄罗斯RT-21家族弹道导弹的发展,我们也能看到在弹道导弹/运载火箭中采用模块化组合设计的优越性。由于战略导弹属于几十年寿命的战略资产,在服役中全寿命成本非常重要,因此采用模块化设计,可以很有效一统中程弹道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的基本设计,让火箭芯级、导弹控制系统和弹头可以通用,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同一系列内各种射程导弹的持续使用成本,而且可以以成熟的构型出发,不断在上面“添加修改”,从而形成持续数十年的行之有效的导弹系谱,并可以辐射到民用运载火箭科技树,进一步降低其全系列全寿命成本。

结语——模块化可以有效降低系列化发展的长寿命资产的全寿命成本

纵观内燃机车和弹道导弹,我们都可以发现,对于使用寿命长,初始投资和后续维修投入都较大的固定资产,模块化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。由于使用期长,在整个服役的生涯里会有很多难以提前预测到的情况发生,而且在系列化发展下,组织大量持有同一系列产品,因此采用模块化的设计,可以让组织购买此类固定资产时,既达到同一型号内的产品后续保养维护的便利性,又能提升同系列产品间的后续保养便利性,还能不断地通过模块的排列组合,和在情况改变时修改和升级某一模块,组合出更有效的新一代产品。

标签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海峡创新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0   联系邮箱:396 029 142 @qq.com